手机科学清洁指南,还你一个崭新的手机

手机永久了到底有多脏?

你有留意过与你日夜相伴的手机吗? 每天,你在门把手、公交车、打卡机、键盘鼠标上沾染的细菌和污垢大多都转移到你的手机上,更别说还有口袋里的细微纤维以及桌面上的颗粒尘埃,这些构成手机显著的「使用痕迹」——油腻且布满指纹的屏幕、积灰的听筒/扬声器孔/数据接口……

为什么需要清理手机?

手机「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除了你肉眼看到的灰尘、纺织物的纤维,看不见的细菌和病菌也藏匿在你手机表面上的各个角落。据 TheHealthSite 报道,智能手机每平方英寸大约含有 25000 个细菌和病菌,其中约有 16% 的手机含有大肠杆菌。微生物学教授 Charles Gerba 表示,手机上这些细菌会影响人体健康。

比如像大肠杆菌,会引起人腹泻,腹部痉挛,甚至呕吐;流感病毒可引起流感并攻击人体的呼吸系统;一部分会灰尘和颗粒会导致皮肤毛孔堵塞,导致痤疮和黑头等问题。

因此,养成定期清理手机,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因细菌滋生而对你健康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定期清理手机还可以更好地「保养」你的手机,使手机大部分外露的元器件处于较佳的状态。 各种不同来源的灰尘颗粒、油污以及汗渍不仅会让手机的外观大打折扣,还会「侵蚀」着像指纹传感器、前置摄像头、充电接口、听筒、扬声器孔以及耳机孔等这些手机外露的元器件,导致金属接口腐蚀因异物阻隔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一个大家普遍经历过的情况就是,当你的手机使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后,听筒、扬声器的音量变小、充电接口有时候充不上电、面部解锁或指纹解锁不灵敏…… 很多时候,这都是各式各样的「污垢」长久积淀下来,所导致的问题。

清洁前的准备

在明白了这些好处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清洁手机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准备一些清洁手机的工具,你可以手机的情况,对清单里的工具进行相应的取舍。
1、湿纸巾:用于擦拭手机表面上的灰尘和污渍;
2、手机清洁剂:用于清理手机顽固污渍;
3、清洁毛刷:用于清理充电口、耳机孔、手机缝隙里的灰尘;
4、清洁布:用于擦拭手机屏幕(PS:眼镜布即可)。
然后,你需要把手机完全关机,对于那些可拆卸电池的手机,你需要将电池拆卸出来,并且利用洗手液或洗洁精清洗自己的双手,以便去除手上的灰尘和油污。

提前须知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清洁手机的注意事项是这篇手机清洁指南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一旦你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微的问题,可能会失去官方保修服务或导致手机受损。
比如说,手机的屏幕最好不要用酒精或含有酒精的清洁剂擦拭。我们都知道现在大部分手机上都「涂」上了一层疏油层,而酒精有一定几率会损伤到这层材质,导致手机的疏油层脱落,当然,为了保护这一层涂层,平时擦拭屏幕的时候,最好也要轻柔一些。
除此之前,即便像是一些带有防水功能的手机,最好也不要用水冲,以避免高速的水流冲击到机身的缝隙中,导致意外进水,这不仅有可能损坏手机,还可能导致手机失去保修服务。

手机的各个部分如何清洁?

我们根据不同手机的部分,梳理出一条较为合理的清洁顺序,从而避免「擦了屏幕,再清理听筒,灰尘又落在屏幕」这样类似的窘境。

扬声器、听筒、接口以及机身的缝隙

在你清理扬声器、听筒、接口以及机身的缝隙等这些手机部位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些工具来辅助,比如说在这些缝隙比较多的部位,最好使用稍干的湿纸巾进行轻柔地擦拭,从而去除一部分表面的污垢;假如你的手机并不防水,那么你可以尝试利用毛刷在这些地方进行清洁。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扫这些由缝隙的部分时,开孔最好朝下,以便让灰尘和污垢掉落出来,而不是「越陷越深」。 最后,再使用吸尘贴纸辅助清理一些尘埃,即可完成这些部分的清理。

手机屏幕和摄像头

屏幕是最容易清理的地方,但也最需要留神的地方。 手机从口袋里沾染的尘埃沙石也容易刮花你的屏幕,在你使用清洁布(或像眼镜布这类超细纤维材质的布)擦拭屏幕之前,最好先用稍干的湿纸巾轻柔地扫除表面的灰尘颗粒,再用吸尘贴纸去除屏幕上吸附的尘埃、纤维。 摄像头部分的镜片清洁也是相同的流程,而在完成这些清理步骤之后,你可以使用清洁布(或像眼镜布这类超细纤维材质的布)把屏幕或镜头玻璃擦拭干净,并最好把屏幕的贴膜贴上。

机身的清洁

机身部分的清洁相比手机其他部分来说,相对更简单一些。 你完全可以按照清洁手机屏幕的那套流程来清洁手机的机身,但由于机身会有 SIM 卡槽、3.5mm 音频接口、充电接口等方面的缝隙,因此,在使用湿纸巾擦拭的时候,要等待湿巾纸变得稍微干燥的时候,再进行擦拭,以避免多余的水珠流下来渗进机身内部。 除此之外,如果你平时有为手机配上保护壳的习惯,那么最好也把保护壳一并进行清洁,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关于

www.foass.com

东莞市福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公司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沟通和合作。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营销为导向,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系,开展技术研究,促进技术突破。